全球展讯

天津博物馆“吉金”:一个特展看遍全部种类的宣德炉!

2016-03-12 13:57


  宣德炉一直是收藏市场上的一个很小众的门类,过去二十年,除了王世襄先生旧藏的几件铜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外,几乎很少有主流媒体对这个门类进行大篇幅的报道。事实上,明清铜炉具有深厚的审美趣味和人文底蕴,但这些年来对于这一门类一直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

  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研究,明清铜炉有太多学术问题有待解决,我们知道宣德皇帝开创了明清铜炉的很多经典款式,而后世历朝历代在铜炉上很多都落下了"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因此留下了“宣德炉”的统称,而那么多“宣德年制”铜炉到底怎么进行断代呢?这就已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了。

  本次天津博物馆的【吉金】宣德炉大展汇集了330多件收藏级别的明清铜炉,应该称得上是近年十分难得的一次注重学术的系统性大展。大象团队有幸在展览主办方的库房里上手了本次大展的不少重要藏品,并有幸向宣德炉资深专家陈维骏先生学习请教,今天的【大象视界】就请大家跟着我们的视界一起去探索宣德炉的世界吧,也希望这次系统性的梳理能够让这条推送成为【大象视界】的一条【珍藏版】。(下面所有铜炉照片均由大象团队资深摄影师吕斌先生所摄,所谓【大象视界】,我们的图片和文字一定是追求全部原创的)

  本次大展的特别之处是设置了【造型区】【皮色区】【款识区】【宫廷区】【迷你区】五个展区,几乎一个展览就能看遍所有的明清铜炉的式样,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宣德炉的五大基本造型——冲耳、桥耳、押经、鬲炉、蚰龙。

  冲耳炉:

清早期 冲耳三足炉("淡宁"篆书款)

  明代吕震编撰《宣德鼎彝谱》,书中说,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朱瞻基接受泰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宣宗命人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收录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及内府密藏的宋代汝官哥钧定诸窑名瓷中,选取样式典雅的117种为摹本,铸造供祭祀用礼器和陈设器。其中,冲耳炉便是宣德炉中最经典的款式,冲耳炉又名朝天耳炉,顾名思义,为“敬天法人”之意。冲耳炉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于耳朵的力度,器形的比例,原皮的完美,这件无论在造型,皮色方面都属于上乘,加上特别的私家款,无疑是冲耳炉中的精品。

       清早期 冲耳三足炉("淡宁"篆书款)

  明代吕震编撰《宣德鼎彝谱》,书中说,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朱瞻基接受泰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宣宗命人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收录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及内府密藏的宋代汝官哥钧定诸窑名瓷中,选取样式典雅的117种为摹本,铸造供祭祀用礼器和陈设器。其中,冲耳炉便是宣德炉中最经典的款式,冲耳炉又名朝天耳炉,顾名思义,为“敬天法人”之意。冲耳炉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于耳朵的力度,器形的比例,原皮的完美,这件无论在造型,皮色方面都属于上乘,加上特别的私家款,无疑是冲耳炉中的精品。

  清早期连环押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押经炉,根据记载是宣德皇帝赐给寺庙的(押经书嘛),它的造型特点是耳朵上的那个凸起。 明代押经炉的耳朵往往是圆柱体,显得柔美,而到了清中期,耳朵就大多变成方的了(清中期押经炉很多都是篆字款,用于宫廷陈述之用),这是一个断代的小技巧。押经炉造型规整,摆设起来很好看,而带环的就比较少见了。这件展览方定为清代早期,耳朵的柱体还是圆的。

  鬲式炉:

  明中期-晚期 鬲式炉("玉堂清玩"篆书款)


  鬲式炉在宣德炉的存世量仅次于蚰龙,鬲炉的基本造型是光素的,因此,就像明代家具一样,鬲炉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它的造型和线条。这件应该是最典型的明代鬲炉,肚子和腿的线条都很优美。摄影师特别拍摄了一张腿部线条的曲线,十分优美。而到了清代,鬲炉的腿就没有这样的线条了,而是笔直的,显得很僵硬。从欣赏角度而言,鬲炉腿的粗细也很重要,太细就不太好看了。品味一个铜炉和欣赏女孩子的身材似乎有很多异曲同工,人类的审美是相通的嘛。

  蚰龙耳炉:

明中期 蚰龙耳簋式炉(双龙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蚰龙耳炉从商周青铜器簋演变而来,又参照了宋瓷经典造型而成,据记载是宣德皇帝最喜欢的铜炉造型之一,之后被历朝历代仿造,成为了如今存世最多的宣德炉造型。欣赏蚰龙耳炉,关键自然就是看这对耳朵的线条是否优美了,同样的,明代的耳朵往往是柔软而具有曲线美,而清代往往方正僵硬,到了乾隆时期,蚰龙耳炉的耳朵往往变成三角形的了。(乾隆爷啊,这样好看吗?)这件蚰龙耳炉底部为双龙抱六子楷书款,双耳造型和底部的龙纹都是比较典型的明代中期风格,十分难得了!
  除了冲耳、桥耳、押经、鬲炉、蚰龙五大基本造型,天津博物馆的这次展览还汇集了其他各类宣德炉的经典款式,大象继续在库房带大家一起欣赏。
  马槽炉:

明中期至晚期 马槽炉("曲江清赏"篆书款)

  明清铜炉里面方炉很少,马糟炉是方炉的典型代表。马槽在宣德炉谱里面没有记载,因此,基本判断马槽炉应该出现在明代中晚期,而且以私家款居多。大象上手的这件便落有“曲江清赏”篆书款。

  朝冠耳炉:

  明中期 朝冠耳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朝冠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造型,元青花图案上所画的香炉往往就是朝冠炉的式样,应该是根据龙泉的造型演变而来。有记载宣德皇帝赐给青海法王的一件大唐卡上画的炉子也是朝冠耳炉。有关朝冠耳炉的明清之分相对简单,明代朝冠炉的耳朵几乎是笔直向上的,就像图中我们所看到的这件,而到了清代中期,朝冠炉的耳朵就会有一个很大的"之"字形的翻转曲线,狠狠的拗了一个造型。(大象还是喜欢明代的东西,不需要太多理由!)
  钵炉:

 明晚期至清早期 钵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钵炉是存世很少的一种宣德炉,记载是宣德皇帝赏赐寺庙的(和尚化缘用的钵嘛)。收藏明清铜炉,冲天、蚰龙各种款式都容易淘到好的,但是要收藏到一个好的钵炉,并不太容易的。钵炉通体光素,因此,"身材"和"皮肤"是决定一个钵炉优劣的最重要元素,这件钵式炉通体一张皮保存得十分完好,很难得。另外,明清钵炉在造型上也有很大不同,明代的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这只,上大下小,蒜头形的,比例优美,而到了清中期,钵炉就变成接近滚圆的了(不好看啊!)。

  筒炉:

明中期 弦纹筒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筒式炉在《宣德鼎彝谱》里也有记载,是宣德皇帝赐给道观的,存世相对较多。这件有九条弦纹,是筒式炉里的一个经典款式,俗称"九思炉",这样的款明清都有,一般明代的弦纹比较浅,而清代中期的就比较深了。

  戟耳炉:


 清早期 戟耳簋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如果看多了各种铜炉,大家不难发现,宣德炉的造型一般分为三足、圈足两大体系,这种圈足炉是从商周青铜器的簋演变而来,而明清簋式炉的很多变化都是在耳朵上体现得。比如这种戟耳炉,耳朵就从方天画戟的造型演变过来,记载是赐给武将的。戟耳炉的年份和优劣自然主要就在耳朵啦,戟的流线度、力度和精神度,以及耳朵和肚子的连接是否自然,这件清早期的戟耳炉造型算得上是个中十分优美的,年份当然就可以定得比较早,而晚期的很多戟耳炉耳朵长得就很僵硬,也很不自然了,感觉就像生硬的装上一对耳朵一般。我们欣赏明清铜炉,自然就要多看这样的好东西啦!

  鱼耳炉:

 明晚期 点金鱼耳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鱼耳炉在《宣德鼎彝谱》里也有记载,为闺房所用(鱼水之欢嘛)。欣赏鱼耳炉当然也在于耳朵拉,明代的鱼灵动,清代中期以后的鱼呆板。

  狮耳炉:


  清早期 狮耳簋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狮耳炉在炉谱里的记载就是赏赐给武将的了,狮耳炉的断代同样主要是看耳朵。明代狮子头部立体感比较强,造型多样(有一些是有獠牙的),面部表情往往更加狰狞,而到了清中期以后的狮子,气场就弱了很多了,往往长得有一点像哈巴狗了哈。这件大约到清早期,狮子的刻画十分精致,应该称得上是狮耳炉的精品了。

  天鸡耳炉:

明中期至晚期 天鸡耳三足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天鸡耳相比较狮耳炉更加少见了,这件明中晚期的天鸡耳炉个体大,造型独特,富含创意,应该称得上是一件独立造型的作品。从炉身的造型看,这件脖子比较高,腿是中空的,可以推断其年代比较早,应该至少到万历左右了。

  本次天津博物馆"吉金"大展的第二个展区则是重点关注了宣德炉的皮色,"宣炉最妙在于色",除了先天的烧造外,后天的养护保存条件不同都对于皮色影响很大,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看到色彩斑斓的宣德炉体系。

  点金:

  明晚期 点金朝冠耳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点金铜炉由于其特殊的色彩和工艺,在市场上每每创下高价。其中最有名的一只当属王世襄旧藏,如今存于上海龙美术馆的崇祯冲天耳三足炉了,2010年在北京匡时拍出1512万元高价。而天津博物馆大展上的这件也称得上是个中的精品,年份早,工艺佳的点金炉,点金部分和炉身感觉几乎能够溶于一体,而且洒金显得奔放写意,有一点像当代的抽象画一般。而到了清中期以后,这项工艺就显得比较粗糙了,点金往往在表面凸起,洒金呆板,当然其身价就相去甚远了。

  石榴红:

  清早期冲耳折腹四方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因为明代皇帝姓朱,所以明代人对于红色有着一种特殊的追求,因此,这种红皮应该是宣德炉的经典颜色。皮色的配方往往是秘不传人,因此,历朝历代的红色都有着微妙的演变。相比较明代,清代中期落篆书款的红皮往往显得比较的薄。这件明末清初的石榴红十分养眼,应该称得上是一件红皮铜炉的精品。

  栗色:

  明中期至晚期 索耳三足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栗壳色是明代铜炉中存世最多的,这件就是标准的栗壳色。宣德炉以黄色系为主,从深到浅为栗壳,熟棠梨,鳝鱼黄,藏经纸,其中栗壳的颜色是最多的。图中的这个颜色便是标准的栗色。

  款识区

  明代宣德炉的主要款识大部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和私家款,天津博物馆的吉金特展将会前所未有的为大家呈现各种各样的宣德炉款识。

  沈度体:

 明中早期 冲耳竹节三足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沈度体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的鼻祖应该就是沈度了,沈度在明永乐年间入翰林,明代宣德款的官窑瓷器款识大多就出自沈度之手,结构方正,法度严谨,被称为“沈度体”。这件三足炉的款识就是十分标准的"沈度体",但展览主办者仍然十分严谨的将其年代定为明代中早期而并非直接定为“宣德”,究其原因,是因为沈度名气太大,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仿造沈度的款识,但不幸的是,年份越往后,Copy越走样。这件当然仿得不错,十分十分接近标准的沈度体了,加上其造型细节都符合明中早期特征,所以主办方的定代严谨而合理。

  胡文明款:

  明万历 鎏金八宝纹簋式炉("云间胡文明制"篆书款)

  胡文明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铸铜工艺名匠,主要在今天的上海松江一带工作。和传统宣德炉铸造不同的是,胡文明的铜炉是薄胎捶打,配上鎏金错银的工艺。其款识落的是本人款,最典型的就是"云间胡文明制"六字篆书款。胡文明在万历当时就特别有名,但他的技法不外传,胡式铜炉有实物和记载的就只是传到他的儿子胡光宇。由于胡文明名气很大,明晚期到清代一直都有仿造胡文明的炉,年代越往后越走样,这件应该称得上是胡文明铜炉的标准器了。

  缩格体:

明中期 鬲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这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被称为"缩格体"。我们之前有提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铜炉被后世仿造了五百年,以至于如今我们已经有点傻傻分不清楚哪件铜炉是真正的宣德年造了。而这类缩格体宣德款铜炉在这次天津博物馆的大展上有特别的断代意见和特别呈现。

  这类炉子的面貌比较特别,薄胎绿锈,造型典雅古拙,手头又不像嘉万时期的炉子那么沉,款识比较小,刻字较浅,楷书中又带有些许沈度的笔意,但是又没有沈度那么精良。综合判断,这类铜炉的年代大约应该在宣德之后,嘉万之前,大概有一点点像瓷器中的空白期吧,被称为"缩格体"。

  私家款:


  明晚期 戟耳筒式炉 ("藏云"篆书款)

  明代中晚期涌现出大量的私家款铜炉,文人气息浓郁,2013年中国嘉德拍卖一批王世襄先生的旧藏轰动一时,其中有四只王先生的铜炉,全部落的都是私家款,但由于其每只底价都在1000万元以上全部遗憾流拍。(即便是王世襄也不要估这么贵啊),私家款一般有落制造者的信息,也有落收藏者的信息,某某堂,某某轩,某某山房的,文人气息浓郁,当然大象个人更加喜欢"诗文佳句"款的铜炉,什么听雪,揽月之类的,感觉特别浪漫,这只"藏云"款感觉特别适合北京朋友收藏,一年到头的雾霾天,难得的蓝天白云,还是把它收藏起来吧,嘿嘿。

 明晚期钵式炉 ("金在五藏珍"楷书款)

  这件私家款自然就是收藏者的款识了,因为钵式炉比较少见,因此大象特地上手了这件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年号款:

明正德 阿文冲耳三足炉("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

  明代的一些铜炉没有copy大明宣德年制,而是落的本朝款,这件铜炉一看炉身就是正德时期的,翻身一看底款,果然落有"大明正德年制",这件铜炉的断代应该就没有太多疑问了

 明永乐 狮耳簋式炉("大明永乐年制"楷书款)

  陈维骏先生说,在这些年里经手过的永乐年制款铜炉大约不到十个,当然大多都名不副实,而他的判断是,这件或许是真正的永乐年制。

  他判断的依据是,其一,炉身上的卷草纹和永宣青花的笔意特别像,若离若续;其二,它的狮子头鬃毛一颗一颗独立,有点像唐代狮子的造型,到明代中晚期之后狮头鬃毛是一片一片铸造的,再细刻画狮毛;其三则是其炉身比例比较高,风格属于明早期。因此这件非常可能就是名副其实的"永乐"。

  之前大象反复提过,"大明宣德年制"铜炉被历朝历代无数的仿造,以至于我们已经难以判断哪件是真正的"宣德年制",即便是落的沈度款,包括故宫的专家们也未必一定能确定哪个一定是"真宣德"。但是我们相信,真正的宣德年间制造的铜炉存世为数不会很小,而只是现在已经十分难以判断了。相信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宣德",这或许也是铜炉收藏的魅力所在吧。

清 雍正盏式炉("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清三代官窑瓷器中,由于"四爷"的审美品位高,因此,雍正年制的瓷器往往会受到藏家的追捧。而在铜炉上,四爷的品位同样会比他儿子乾隆高不少,如这件四爷的铜炉,会比同类乾隆年制的典雅不少。这件造型比例协调优美,应该是四爷的佳作了。

清乾隆 蚰龙耳簋式炉 ("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乾隆年制的铜炉造型比例就显得比四爷的时候夸张了一些,如这件耳朵尖尖的,落款似乎也有一点粗。清三代的古董,大象当然还是力推四爷了。

  宫廷区:本次"吉金"宣德炉大展专门设置了一个"宫廷区"分为庙堂器和清玩器,或许也是首次在一个展览中全方位的展示宫廷风格的明清铜炉。其中,清三代的宫廷铜炉大约分为三个类别——本朝款、长脚篆书款和清玩款,也是首次系统性的陈列。

  官铸炉:


  清康熙 螭龙耳水仙盆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这件从每一个细节来说称得上是一件宫廷器。主办方对它的定代大约是清早期康熙时期左右。从明代到清早期的螭龙一般偏瘦,体型柔软而显得有活力,但是乾隆之后,龙身或许显得强壮,但是整体造型会显得比较的僵硬和死板。

清康熙 台几炉("乐琴书以消忧"楷书款)

  这件是二十年来市场上官铸铜炉的经典之作,台几炉明代民间就很常见,但是这件被主办方定为清早期的宫廷之物,同样是诗文款,其造型、做工、皮色,每一个细节都十分严谨,和明代中晚期的私家款不同,呈现一种官造的面貌。之前学术界对这类铜炉已经有所界定,而在这次天博的展览上,此类器物将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呈现。图中这件台几炉十分有名,落款"乐琴书以消忧"意境十分优美,这些年来,这件铜炉一直都在被仿造,而从未没有被超越。

  清雍正戟耳斗式炉("玉堂清玩"篆书款)

  这件同样能够看出宫廷铜炉和明代文人铜炉之间的差异,"玉堂清玩"这个款从明代开始就有了,但图中这件线条规整,做工精致,完全符合清三代官造的标准,称得上是官窑了,而明代的私家铜炉会显得更加的随性,没有那么严谨规整。

  熏炉展区:熏炉从汉代开始就有,但到了明宣德一朝开始独树一帜,成为明清宫廷陈设的代表,我们在很多的宫廷戏里经常能见熏炉(有些宫廷戏中的道具就有点不忍直视了,拍宫廷戏负责道具的同学还是要专业一点啊)。尽管熏炉在民间也有,但这类香炉整体上应该定性为明清宫廷用器,当然,民间的熏炉也远远没有宫廷熏炉这样精致奢华了。

  明嘉靖/万历鎏金螭龙瑞兽纹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这件被主办方定为明代的中晚期宫廷铜炉,其理由如下,局部鎏金,有一点像胡文明的做法,而细部浮雕纹饰很像明代剔红的这种纹饰,最重要的是之前我们所提到的,明代的龙,肉软而有力度,但清代的龙很僵硬,就完全不同了。

清康熙万寿无疆 螭龙耳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相比较明代,清三代熏炉的工艺看似复杂,其实显得更简单了,明代宫廷铜炉的艺术水准显得更高,但清代的宫廷铜炉整体的感官效果就是比较土豪了。这件铜炉的特别之处在于炉身上"万寿无疆"四个字,我们知道康熙爷当政六十年,“万寿无疆”寓意的重要性给人留下了很多可以想象的地方。这也是主办方将其年代定为康熙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早期 鎏金海兽纹四方熏炉(炉底“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炉盖“圣”字篆书款)

  这件熏炉的年代被定为康熙到雍正,这种兽面纹饰在清中早期的掐丝珐琅上常见。而最最特别的是炉盖上的"圣"字款,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件铜炉去年在纽约出现时引起了圈内的广泛关注,也留下了太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宫廷篆字款:

清康熙 象耳簋式炉连座("宣德年制"篆书款)

  这是清三代宫廷铜炉的另一个类别,我们称为长脚篆书款,这类铜炉通常带有底座,通体打磨,做工精致,带有"宣德年制"或者"宣德年"的长脚篆书款,年代大约从康熙晚期到雍乾时期。这只象耳炉便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清雍正蚰龙耳簋式炉 连座("宣德年"篆书款)

  这种长脚篆书款也有"宣德年"三个字的,由于比例偏高,造型肥美,雅致细腻,主办方认为更加会接近是四爷一朝的美器。


上一篇:大维德基金会馆藏官窑哥窑瓷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资讯

检索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萝岗区观虹路兴普紫园国
  • 邮编:510510
  • 电话:020-22203839
  • 官网:www.hpbwg.cn www.好普博物馆.com
  • 集团网站群
  • 关注好普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03-2019 版权为 hpbwg.cn 广东好普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219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