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故事

郑氏玩瓷秘诀 ( 高古瓷器)

2016-03-14 16:36


2012-12-15     360doc个人图书馆

  郑氏玩瓷秘诀地摊捡漏秘籍,鉴别真假一剑封喉的绝招郑子华著宋代瓷器

一、汝窑瓷器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公元1101年——1125年为北宋宫廷烧造瓷器,仅历时24年。现全世界流传下来的不足三十件。

1、窑址: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1986年底发现窑址。

2、器型:有盘、碟、洗、出戟樽、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十瓣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型水仙盘等。传世品以盘、洗较多,盘有大小深浅之分,以外卷足者居多,也有卧足。洗有撇口和直口,还有椭圆型四足洗。出戟樽更少见,均为小件器。

3、胎质:灰中略显黄色,俗称“香灰胎”,细腻坚硬。

4、釉色:有粉青、天蓝。釉层莹厚,光泽柔和,朴素自然而优雅,色阶在绿和蓝之间,有丝绸质感。古书记载:“内有玛瑙为釉”。

5、纹饰:以釉色取胜,仅见弦纹,有七弦、五弦,一般靠近器足根部和唇部各两弦,腹部三弦或一弦,呈凸状。釉面布满细小开片,俗称“蟹爪纹”。距器一米以外不见开片。

6、烧造方法:支烧,器满釉,底部留有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靠近足根部,支钉露胎处呈香灰色,支钉数为5或3。7、气泡:40倍放大镜下,气泡寥若星辰,如玉米粒大小,气泡中心现红点状。

二、定窑瓷器

1、窑址: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一带。宋代曲阳县属定州,故称定窑。

2、器型:以民间生活用具为主,饮具、酒具、茶具、寝具和佛前供器。北宋后期烧造宫廷或官府景致用具。

3、胎质:质地洁白、细腻,泛淡黄或浅粉红色,坚致,加工极细,胎薄而轻,透光呈粉红色。

4、釉色:白色多见,黑釉、酱釉、绿釉是仿宋代漆器,釉色有漆的质感,极少而价格昂贵。白色为乳白,偏黄色,有旧象牙质感,多见“泪痕”,有“丝刷纹”。

5、纹饰:北宋早期采用刻花和划花技法,中期以后多采用印花技法,也有剔花和描金。金彩描花是用大蒜汁调金粉描画,再入窑烧制,传世品极少。

6、烧制方法:北宋早期垫烧,有圈状垫烧痕。南宋复烧,口芒,镶金、银、铜扣。

7、40倍放大镜下,偶而见高粱米大的气泡。

三、官窑瓷器

1、窑址:汴京官窑,1111——1125年,在河南开封,至今未发现。南宋官窑,也叫修内司官窑(传世哥窑?)窑址未发现。郊坛下官窑,在杭州老虎洞附近,已发现。

2、器型:碗、盘、碟、盏托、洗、瓶、炉、樽等,仿青铜器、玉器造型较多。

3、胎质:羊肝胎,深灰或紫色,胎质较松,胎骨薄。

4、釉色:月白、天青、粉青、油灰。釉色清谈,釉质润亮如玉,大开片,有窑变(墨线、膳血线)。

5、纹饰:弦纹、窑内开片纹,膳血线为贵。

6、烧造方法:薄胎薄釉为支烧,满釉,5——7个支烧痕,靠近根部(清朝仿靠近中心)。薄胎厚釉,釉如堆脂,唇口釉薄,唇下1厘米处堆釉,施釉不均匀,有露胎处,闪紫黑色,整个器件越往下釉渐厚,暴釉点釉往里卷曲。胎为釉厚的1/3,垫烧,足根露紫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7、气泡:10倍放大镜下,气泡如吐沫。

四、哥窑瓷器

1、窑址:相传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窑址迄今未发现。

2、器型:碗、盘、碟、盏、杯、瓶、炉、樽、盂、盒、罐等,还有一些仿古青铜器造型。

3、釉色:釉层极厚,无光。粉青、炒米黄、浅油灰等。

4、胎质:胎色灰黑、深灰、浅灰、紫黑、棕色、土黄等。细腻坚硬,胎土是山西降县的“澄泥”,有薄厚之分,有瓷胎和“澄泥”胎。

5、纹饰:弦纹。窑变为金丝铁线、百极破。真品底部有圈状开片。

6、烧造方法:支烧,3——5个不等的支点,支痕较大,靠近足根部,一般为单数。

7、40倍放大镜下呈吐沫状。

五、钧窑瓷器

1、窑址:河南禹县八卦村与钧台一带,金代始称钧州。

2、器型:花盆、三足炉、花瓶、盆托、洗等。器底有数字,在1——12之间,数字越大,器型越小。

3、釉色:乳浊釉,有天青、月白、海棠红和玫瑰紫。因在素胎上施厚釉,胎体晾干后釉层产生断裂,被高温烧制过程中的低黏度釉流入填补,使裂痕弥合而形成“蚯蚓走泥纹”,同时有“兔毫纹”。

4、胎质:细洁、厚重、坚密,胎色较深,呈灰白或褐紫色,器外底施芝麻酱釉。

5、纹饰:主要纹饰为鼓钉,如鼓钉洗。

6、烧造方法:支烧、垫烧。支点一般为单数,靠近足根部。

7、40倍放大镜下气泡稀朗,如豆粒大小。

六、鲁山窑瓷器

1、窑址:河南省鲁山县。

2、器型:炉、罐、壶、瓶、碗和腰鼓。

3、釉色:白釉、褐釉、三彩釉等。褐釉多饰以月白色或灰白色釉斑。

4、胎质:胎质较粗,胎色灰褐。

5、文饰:装饰方法多样,白瓷罐上施以三角褐色斑点纹,白瓷瓶上多施以蓖划双直线纹和双直线与曲线纹相间排列。注:中国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鲁山窑腰鼓,两头粗大,中间细,鼓身饰有七弦纹,有蛇腹纹状自然开片,腰鼓的形状与唐代晚期古墓壁画上的腰鼓形状基本相似,为国宝级文物。

七、景德镇窑瓷器

1、窑址:江西景德镇,创烧于唐代末期至五代期间。

2、器型:日常器皿,最著名的是“温壶套碗”。

3、釉色:影青釉,青中闪白,晶莹碧透似玉,光彩见影,少数釉偏米黄色。北宋早期偏糙米黄色,中、晚期为纯正的清白色釉,温润如玉,光洁柔美,圈足一般无釉。

4、纹饰:刻、划、镂空、浅浮雕、堆塑、褐釉点彩等。北宋中期以刻、划为主,线条流畅,花纹清晰,构图简练、活泼,并在刻花纹饰内施加蓖纹。以后出现浅浮雕,晚期为印花。

5、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较薄,瓷化程度高。

6、烧法:宋朝早期采用仰烧法,中期盛行覆烧。仰烧一般釉色纯正,呈青白色,圈足内无釉,内有垫痕;覆烧产品釉色偏糙米黄,足内有釉,口沿无釉。

八、吉州窑瓷器

1、窑址:江西吉安县、永和县交界处,隋代为吉州,唐五代及宋均称吉州。创烧于晚唐,兴盛于宋代,鼎盛于南宋。2、器型:碗、盘、罐、壶、灯盏等日用品。

3、釉色: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绘彩、酱釉、绿釉。

4、纹饰:装饰讲究,采用剔花、印花、彩绘、剪纸贴花和堆塑。尤以茶盏的木叶纹和黑釉剪纸贴花(凤鸟、梅枝等)纹饰为突出。

5、胎质:较粗松、厚重,有紫黑色泛青粗缸胎、酱紫色缸胎、米黄色瓷胎和淡青色瓷胎四类。

九、建窑瓷器

1、窑址: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唐至五代烧青瓷,宋代烧黑瓷为主,逐渐形成以建窑为主的黑瓷体系。同时也烧青瓷和白瓷。

2、器型:盘、碗、罐、壶、灯盏等日用品。

3、釉色:黑而润泽,内外施釉,底足露胎,釉厚而垂流,凝聚成滴珠状。有的釉面呈黄色或褐黄色,“兔毫盏”、“油滴”更珍贵。

4、纹饰:印花、刻花、划花、剔花等。

5、胎质:厚重坚致,黑紫色。

十、龙泉窑瓷器

1、窑址:江西省西南部的龙泉地区,200——300公里瓷窑带,200多处窑址。

2、器型:日用品、仿青铜器、礼器等。

3、釉色:北宋是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色青黄。南宋以后为石灰碱釉,釉层厚。白胎的釉色白中泛青,黑胎釉色青,多有开片。

4、纹饰:白胎的有莲瓣纹、弦纹、龙纹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纹饰少见。

5、胎质:北宋早期胎体粗厚。南宋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足露胎处呈赫红色,俗称“朱砂底”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

十一、越窑瓷器

1、窑址: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属越州。

2、器型:执壶、唾壶、碗、熏炉、盏拖等。

3、釉色: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

4、纹饰:刻花、印花、划花、镂花、雕花。常见有鸳鸯纹、游鱼纹、孩童纹、花卉纹等。

5、胎质:胎体厚重坚致,色灰白。十二、秘色瓷器(越窑中的精品)秘色瓷器是中国最早的皇家贡瓷,唐代中期至北宋时期生产,配方工艺已失传,胎质呈青灰色,釉色呈湖水绿色。唐代大诗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秘色瓷碗,离两米远处观之,总有碗中盛半碗水的感觉。釉层均匀,润亮,青碧一色。秘色瓷器的气泡疏朗,瓷塑少见,瓷塑内壁施釉,无接痕,外施釉不到底,底涂护胎油,呈铁骨状。

十三、耀州窑瓷器

1、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时属耀州。

2、器型:日用品,供器。花瓣式、瓜棱式、多折式,多种多样。

3、釉色:青瓷色偏黄,有的稍绿。釉层从上至下渐薄,胎釉交接处呈褐黄色,俗称“姜黄”,有细小褐斑。

4、纹饰: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摸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纹样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图形等。“贡品”多饰龙凤纹。

5、胎质:坚硬、色灰白,露胎处呈酱黄色。元代瓷器一、元青花瓷器的特征

1、胎体厚重,器型硕大。

2、进口料施亮青釉,国产料施乳浊釉。大件器施釉不到底,胎釉结合部有火石红。

3、釉面有泪痕,开黄褐色和无色两种开片。

4、大罐内外施釉不一致,内釉薄,不均匀,有淡红色或淡黄色釉层和不规则的透明釉刷痕,接胎痕凸起,有黑斑。

5、大件器多砂底,粘釉斑,有火石红。

6、青花呈色有三种:早期国产料,呈色灰暗,云南玉溪窑生产;晚期进口料,呈色浓重,有铁锈斑,迎光侧视锡光上浮,与周围青花同在一层;混合料蓝中泛紫,发色明快,浓处有铁锈斑。

7、小件器底有“奶头嘴”,大而规整,圆润。

8、高足杯采用胎连接,不封底,有“奶头嘴”。


相关资讯

检索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萝岗区观虹路兴普紫园国
  • 邮编:510510
  • 电话:020-22203839
  • 官网:www.hpbwg.cn www.好普博物馆.com
  • 集团网站群
  • 关注好普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03-2019 版权为 hpbwg.cn 广东好普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219058号